简体版| 繁体版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文化进课堂 绘就团结“同心圆”

挖掘校内外资源 构建特色传承课程

2023-03-22 16:20     来源:河池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全面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把籽籽同心、民族团结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请问,每年的几月是民族团结教育月呢?”“我知道!我知道!是五月!”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一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班会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民族团结竞赛知识。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民族文化园参观。”在金城江区六甲镇寿乡集团农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金城江区第五小学的孩子们,跟随着老师一起参观民族文化园,感受非遗民族文化,体验劳作生活。

“咚咚咚……”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铜鼓传承班、皮鼓传承班的学生们,在南丹勤泽格拉县级传承人的指导下,在校园里奏响一曲曲民族团结的幸福之歌。

这一幕幕都是我市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的生动举措。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我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

聚焦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各中小学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固定宣传标语等方式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里设置文化长廊,并开设民族趣味知识、民风民俗知识介绍专栏等,展现各族人民团结互助、血肉相连的深厚历史基础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精神风貌,从而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教育激发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聚焦课堂教学,深挖地方民族文化“源头活水”。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特色服务。金城江区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积极构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适合学生快乐发展的体育艺术校本课程;宜州区将宜州古城文化、刘三姐歌谣、彩调、抛绣球、板鞋等传统民族文化纳入课后服务课程;南丹县立足白裤瑶铜鼓文化,开设铜鼓传承班、皮鼓传承班、陀螺传承班等特色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中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和弘扬。

聚焦课外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合,定期组织青少年到魁星楼、列宁岩、韦拔群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第八军河池整编阅兵纪念馆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实地教学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将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在青少年心中深耕厚植。

聚焦主题活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我市充分利用壮族“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民族山歌大家唱”“民族体育竞技”“民族团结教育征文”“民族手抄报”“民族知识微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同时,在部分学校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配备民族语言专业老师,鼓励学生熟练运用壮汉双语进行交流,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